我是怎么在初中时被扑克牌折磨的
记得初中时,我曾经深陷一个不可思议的麻烦:打扑克。我们班上有几个同学特别擅长扑克游戏,尤其是那位总是戴着眼镜的小胖子,他的手法简直让人难以捉摸。每当放学后,我们都围坐在教室里,一副接一副地打。
开始的时候,大家都是开玩笑地叫喊,因为胜利和失败都带有一丝轻松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叫喊逐渐变成了“软”、“疼”的咒语。在我们这个年纪,虽然已经懂得一些基本的策略,但真正理解这场游戏背后的复杂性还远远没有到来。
小胖子总能在关键时刻出手,而他的牌技又那么“软”,好像他手中的牌永远不会过于明显,让人难以预测。而我呢,就像个不识趣的人,不断地进攻,却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遭遇挫败。我尝试各种策略,从简单的猜数字到复杂的心算,但似乎什么方法都不奏效,只能不断地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。
每次输掉,都会听到同学们满是不忍心的声音:“哎呀,你真‘软’啊!”或者“你真是‘疼’了!”这样的台词听起来像是嘲讽,也像是同情。他们不知道,那些看似无害的话语,对我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是自责和沮丧。
慢慢地,我学会了从这些失望中学到的东西。我开始注意观察,小胖子的举动、他的表情,每一次他点牌或抽牌时,他眼神里的变化。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,不要因为一次失误就彻底崩溃。
最后,在一次偶然的情景下,我竟然用了一种新的战术赢了一局。那天,小胖子脸上露出了意外的惊讶,而其他同学则是一片欢呼声。当我的名字响起,“你真的很棒!你的棋艺超级厉害!”这回合发出的声音完全不同于之前那些嘲笑与同情,它充满了赞扬和认可,这是我需要的一份正面的肯定。
从此以后,当我们再次围坐在教室里打扑克时,我不再只是一个容易受到影响的小学生,而是一个正在学习、成长的人。在这个过程中,即使有时候还是会感觉到“软”、“疼”,但现在这种感觉已不是来自挫败,而是来自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自己能力提升的一份欣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