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尼侬叁 前言 2009年,日本独立电影界的新锐鬼才导演真利子哲也,以一部长篇电影《黄色少年》(原题《イエローキッド》)作为毕业作品从东京艺术大学毕业。2011年由他执导的《NINIFUNI》在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与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特别上映,在国内外收获了不少狂热影迷。 《错乱的一代》是真利子哲也的首部商业片,荣获第90回《电影旬报》十佳第四名,真利子也在洛迦诺国际影展斩获最优秀新人导演奖。 电影以日本爱媛县松山市西部的小港町三津滨为背景,终日寻衅的少年芦原泰良(柳乐优弥饰),抛下弟弟将太(村上虹郎饰)离家出走,游走于街头不停地向路人挑战,并在打斗中渐渐变强。不良少年北原裕也(菅田将暉饰)目睹这一过程,出于好奇心驱使,他决心与泰良结伴,与之一起掀起无差别暴力事件,并盗车诱拐就业于风俗店、有偷盗癖好的少女那奈(小松菜奈饰)的局面逐渐失控…… 本期深度探讨DeepFocus圆桌,就将围绕《错乱的一代》的叙事逻辑进行辩论。在正反双方面探讨后,我们发现这部影片激起了观众极其两极化的情感反应,不仅因为剧情发展和人物动机,而且由于其松散的叙事风格,这引发了一系列有趣且截然不同的解读。一致好评或差评通常缺乏讨论空间,但激烈碰撞和对立往往蕴藏着深刻意义。
嘉宾介绍
荒也:北海道大学电影学研究生。
汤以豪:撰稿人,对电影了解多于喜爱,对动画喜欢多于了解。
蜉蝣:资深影评人,全网颜值最高公众号“不散”主编。
主持人 沈念: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学士、日本大学艺术学研究科硕士、京都大学电影学博士候选。
沈念提出两个疑惑:
我们分别两次观看此片,有着完全不同的心理体验。我第一次是在大型商场放映厅观赏时,被震撼到,我觉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能量,而柳乐优弥表现出的成长过程让我感到非常高兴。但第二次我选择家庭观看,却感觉整体平淡无奇。我认为观众环境对理解这部作品至关重要,因此想听听大家对于这段经历有什么看法?
虽然第一次看到很享受,但并没有重温过。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故事情节已经预知,所以当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时,我就失去了期待。而本作无法再次吸引我的注意力,也就是说,它没有足够多的价值让我愿意反复思考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没勇气再看第二遍。因此,我想问那些喜欢这部作品的人,你们看过多少遍?是什么吸引你们?
汤以豪回答:
各位好,我是撰稿人汤以豪,也是一名豆瓣账号“焚纸楼”的用户。我要先回答主持人的两个问题:
第一个问题涉及观影体验。我第一次见到了导演真利子哲也和男主角柳乐优弥,是在媒体活动中,那时候还不是正式发布的时候。那真是个惊悚经验,因为从未遇到像这样私底下的试片活动,他们直接找来导演跟演员做Q&A,让我们亲眼见证最后部分。这与你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有关——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片?
我的答案是,它讲述了故事却又显得笨拙。而它想要表达的是“无因暴力”,但却用一种非常非纯粹的手段去推进这个主题。全程都是围绕四轮车辆展开,每个人物都扮演着推动故事发展中的角色,而他们施展的是并不纯粹的“有因”暴力。
裕也把暴力当成筹码,用来威胁泰良;那奈则是在对方更弱的情况下才会出手;而将太只是偶尔情绪冲动地挥拳,然后迅速消退。他三个人的行为都是基于社会秩序出现缺口之后,他们才开始爆发,这种随机性的爆发需要出口,但它们背后的动机并不统一。当谈到泰良,每一次战斗都是他主动打开出口,他追求的是一种理性上的顺从,即每个人生活中的某个时刻想要破坏一些东西,就像创作一样自然,只被压抑得很好。
这种冲动其实可以比喻为摔跤或柔道,看似没有直接攻击,只是在被地心引力的影响下不断遭受破坏,是一种宣泄与破坏本能流淌的心理状态,一如许多运动背后的心理机制般。泰良就是这种本能化身,只不过他抛弃了武术、运动或社会恩怨这些借口,更为直接罢了。
然而,即便如此精彩的情节,以及柳乐优弥在镜头前展示出的坚韧身姿,都不能支撑一整部电影,更不能支撑毫无理由支撑暴力的冲动。不过,这正是此片所追求的一个戏剧目的——让观众感受到这种纯粹无因性的暴力冲動。但如果真的想要表现这种纯粹,无需安排其他角色共襄盛举吗?尤其是不必要让泰 良以外的人物参与这样的公路之旅?
这里存在合理性与气质之间矛盾。如果你第一次观看时能感受到银幕传来的强烈痛感,那么第二次则变得平淡无奇。你相反,则只有一次看到故事后半部分几乎倒尽胃口,其纯粹气质被算计式叙事结构搅乱。此片日文原名叫做「Destruction Babies」,翻译成「失序男孩」,恰恰抓住了它脱轨本质的事实,但是戏剧叙事却伪装成了常规轨迹,使得这个充满算计的结构显得单薄而虚假,如同蔡明亮或阿彼查邦那样严谨构建,而非黑泽明那种结构严密的情景设计;如果担忧短小会显得单薄,那恐怕有些杞人忧天,现在人们能够感觉到单薄还是随兴间隙落差,还能够洞察其中的心虚,就像泰良早已识破裕也不必保留面纱一样。如果这是为了避免短小给予单薄印象的话,那恐怕有些误判,因而导致内心焦虑透露出来,从而成为所有人的焦点之一。